4 月 11 日,学院召开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研讨会。本次会议特邀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、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马述忠担任指导专家。学院院长刘继云、银龄教师段秀芳、副院长黎伟、我院青年教师代表、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参与本次会议,师生围绕国际商务专硕培养体系优化、学术能力提升、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。

会议伊始,刘继云院长代表学院对马述忠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,并详细介绍了学院发展现状。她指出,国际商务专硕作为学院重点建设学科,需在人培养方案、课程设置、实践教学、学术培养上进一步对标国家教指委要求,强化 “产教融合、知行合一” 的培养理念。
院长助理李蓬实老师结合 2024 年国际商务教指委最新培养方案修订意见,对学院现有培养体系进行了详细说明。他提到,新方案在课程学分设置上进行了调整,学院特色在于 “前置实习” 模式,学生于7月提前入学并参与企业实践,学制三年,毕业论文坚持学术论文标准,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研究能力。
2023 级研究生代表付博伟结合自身经历,分享了在家具企业参与日本市场调研的实习感悟。他将财政学专业背景与跨境电商实践相结合,为企业梳理潜在客户名单,实现了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融合。在学术研究方面,他介绍了毕业论文《标准国际化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》的进展,提出 “如何平衡专硕论文实践性与学术性”的困惑,引发与会师生共鸣。
针对学生关切的论文写作问题,马述忠教授从学科差异角度提出指导策略。经济学背景学生可聚焦“组间实验”“平台田野实验”,如以“美国电商税收政策改革”为案例研究制度性开放对跨境电商的影响;管理学背景学生建议采用“3D 编码多案例研究”,通过开放性编码、主轴编码、选择性编码构建企业管理范畴体系,并强调案例研究需做好建构效果、内在效度等“四重检验”。

在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上,马教授强调“深耕企业资源” 的重要性,建议通过校企合作、实习嵌入等方式获取电商平台后台数据,结合传统数据库进行匹配分析,指出“大平台数据是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核心要素”。针对课程建设,他特别建议增设计量经济学、数据分析工具等“硬核课程”,提升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竞争力,同时指出“人工智能短期内无法替代创新性思维训练,工具类课程仍是人才培养的刚需”。
本次研讨会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,为学院国际商务专硕培养提供了新思路:既要坚守学术规范,强化定量分析与案例研究方法训练;又要紧扣产业前沿,通过校企协同突破数据获取瓶颈。
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,优化培养方案,加强 “工具类课程群” 建设,推动国际商务专业在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上迈向新台阶。

(撰稿:王润生;初审:崔彤;复审:刘川、姜慧慧;终审:黄湘)